这位隐居在上海的85岁老人早已淡出权力中心,退休10年的老总理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再次占据了报刊的头条。击倒读者和媒体的,一是他在中国官员和民众中惊人一致的好人缘,二是他对媒体和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与透彻运用。
▎全文刊发于2013年8月25日《博客天下》第135期。▎
本刊记者|栾慧
博客天下微信号:bktx2012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第一批就印了110万册。其中100万册平装,10万册精装。
包括之前已经出版的《朱镕基答记者问》和《朱镕基讲话实录》(四卷本)在内,朱镕基这三本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码洋已累计数亿人民币。这些书不仅仅是书架上漂亮的摆设,还将在各种职业的人当中流传。他之前的两本书,都卖了100多万册(套)。像前两次一样,这位已经退休10年的老总理,用《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再次占据了报刊的头条。这位隐居在上海的85岁老人早已淡出权力中心。击倒读者和媒体的,一是他在中国官员和民众中惊人一致的好人缘,二是他对媒体和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与透彻运用。
朱镕基风格的即兴演讲
对媒体,尤其是外媒来说习惯脱稿发言的中国政府首脑才会让他们喜欢。
“洛杉矶似乎不欢迎我。”
这位以爱批评人、直言不讳著称的中国总理其实并不擅长开玩笑,但当他在1999年4月6日到达洛杉矶,看着漫天乌云变成倾盆大雨的时候,还是说了一句笑话。
恐怕没有人真的笑了。这时的中美关系非常紧张,两周前的3月24日,北约对科索沃进行了轰炸,有人写信和打电话给朱镕基,反对其访问美国。
华盛顿纷纷扬扬的则是“ 李文和案”,美国政府认为这位出生在台湾的华裔科学家为中国窃取美国核弹头技术,尽管在之后的2000年,李文和的间谍罪名被法院裁定不成立。
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和朱镕基私交不错,在这种窒息的气氛下,他说要回美国去替朱镕基打前站介绍中国,并做好了“鼻青脸肿”“头上包着绷带”的准备。朱镕基则回应道:“那我这个新面孔要带血了。”
政治是客气而礼貌的。4月8日,朱镕基到达华盛顿时晴空万里。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白宫南草坪上以19响礼炮迎接朱镕基,此前,已经有15年没有中国总理踏上美国土地了。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当我们到达‘日光之城’洛杉矶的时候,是春雨连绵;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是雨过天晴;当我们到达华盛顿的时候,是阳光灿烂。”
他不念稿子,许多在场的外国记者对此表示了称赞。
“不是只对你say yes的朋友才是好朋友,敢于对你say no的朋友也许是最好的朋友。我将会见很多美国的朋友,我愿意与他们交谈,也愿意和他们辩论,这样才能够促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朱镕基说。他没有假装不提分歧。
跟随朱镕基出访的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见证了这一切。
两年后,闾丘露薇和朱镕基身边的工作人员聊起来,才知道朱镕基根本没有讲稿,只是在前一天晚上看了一些材料。
在他面前没有敏感问题
在朱镕基面前没有敏感问题和刺激性问题,他的回答可能会更出人意料。
早在访美之前,朱镕基就接受了《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康比德夫妇的采访。出访某国之前先接受该国媒体的专访,是中国外交的惯例。
这个选择非常用心,上海证券交易市场诞生时,朱镕基是上海市长,这时接受《华尔街日报》这样的财经类报纸采访很适宜。
“我的秘书班子起草了答案,恐怕对你们没有多少新闻价值。我认为还是由你们直接向我提出问题。我即席回答,可能更符合你们的要求。”朱镕基给了《华尔街日报》一个很大的惊喜。
刺激性的或者说“敏感”的问题不会激怒朱镕基,他知道媒体渴望什么样的回答,在4月8日的记者采访中,这类刺激性的问题很多。
朱镕基的解决方案是,给他们更刺激性的答案。
“为什么要来美国?”其实是个不高明的问题,但是朱镕基还是给了一个回答。
“说老实话,我一点儿也不想来。但是江泽民主席让我还是要来,他是中国的number one(一把手),我还只能听他的。”
还可以捧着美国说。当美国记者提到中国偷窃美国的高科技技术时,朱镕基说:“我不相信,在美国的安全保卫工作这么严密、技术设备这么先进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在美国盗窃什么机密!我看这是不可能的。”
“请你们不要过低地估计了中国人民开发军事技术的能力。”朱镕基说。他还称,跟美国洛杉矶州长吃饭时,曾经提到,中国庆祝建国50周年将展示自己制造的武器。州长夫人提出建议,在导弹武器上要标注:“It’s made in China,not from USA(中国制造,非美国品)”。朱镕基欣赏她的幽默,说,“That’s a good idea(这是个好主意)”。
这段看似跑题的回答是典型的“一气化三清”,不承认卷入间谍案、展示自力更生决心、提及“50年大庆”,最后还讲了一个笑话(虽然讲笑话仍然是他不擅长的项目)。
台湾问题自然难以回避。“我们尽量用和平的方法统一台湾,但我们也从来没有宣布放弃使用武力,”朱镕基的回答既表明了态度亦很巧妙,“我刚才在克林顿总统的办公室看到了林肯总统的肖像。当年林肯总统为了保持美国的完整,不惜使用武力,我们应该向林肯总统学习。”
在白宫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接受采访还只是朱镕基美国之行的第一步,在4月9日、13日,他又接受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专访。
CNN记者伍德拉夫问他,“中国对民主有什么害怕的吗?”朱镕基说,“我为民主奋斗了一辈子,因此,我觉得民主没有什么可怕的。”他对PBS 的记者莱雷尔说,“我认为,应该承认中国在处理人权问题上还有很多缺点,你们也要承认,我们在人权方面取得了进展。”
莱雷尔提到,“有些东西使美国对中国感到害怕”,朱镕基称,美国有6000多个核弹头,但中国有20或30个。“你们怕什么?中国不可能构成威胁。”
《变化:1990-2002年中国实录》的作者、《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凌志军说,西方人喜欢随和、幽默、机智和具有开放态度的政治家。身上已经具备这些特质的朱镕基,通过在美国跟媒体的主动接触,又
再次强化了这些特质,以此达到他美国之行的目的——“增信释疑”。
四面出击和重点选择
早在1990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访美时形成了一套“四面出击”的方法论。同时,他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媒体。
和1999年朱镕基在中美关系的冰冻期访美相比,1990年朱镕基访美的气氛要柔和一些。
1990年初,中国面临外交封锁,美国考虑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时为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奔赴美国希望能够让美国改变主意。访美期间,朱镕基接受PBS“新闻一小时”栏目的采访。“我知道你们这个
节目收视率高”,朱镕基对PBS记者莱雷尔说。这也是后来在1999年,朱镕基在美国选择PBS的原因。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中,有对这段经历的详细记载:“如何能够把我们的观点很巧妙地在美国宣传,这是很重要的。美国的新闻媒介很难弄,对我们是封锁的。我们讲的很多话,他无可辩驳,想造谣也无法造谣,他就不报道。”
朱镕基自己也办过媒体,虽然是比较简陋的校内报刊。1948年,20岁的朱镕基就读清华之时,参与主办过一份名为《晓露》的校内油印报。他独当一面:从采写到刻蜡纸,再到给读者回信,全都一手包
办。
不懂媒体的官员可能只联系一家美国媒体,对方不发稿就无计可施。和他们相比,朱镕基明白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的竞争关系。
“你们美国不是讲新闻自由吗?但我讲了好多次,你们都不登。我就到处去讲这个问题,后来当地的报纸听了就登了。”
1990年的访美是突破性的。当时中国驻美大使朱启祯是前一年上任的,在朱镕基访美之前,他没能见到一个美国国会议员,美方高级官员也不到驻美大使馆来。朱镕基访美时,朱启祯跟着朱镕基一起,见到了20多个议员以及白宫官员。
“四面开花”的同时,朱镕基也有自己偏爱的媒体和媒体人。
吴小莉和凤凰卫视就是其中之一,吴小莉因为在1998年朱镕基担任总理之后的首个记者会上被朱镕基“点将”而“暴得大名”。在那次发布会上,吴小莉几次举手采访未果,这在发布会上并不罕见。在一些内地省份收看凤凰卫视,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违规行为。
这时台上的朱镕基主动提出,“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节目。”这句话是效率极高的表达:“关注媒体,喜欢优秀的媒体人,不会在乎你们是在北京还是香港。”
吴小莉抓住了这个机会,她问起朱镕基的“心路历程”,由此引出了那句名言。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段话说完的那一刻,提问者和回答者的名声都达到了巅峰。
凤凰卫视从此得以在朱镕基整个总理任期内作为随身媒体外访,吴小莉和闾丘露薇也获得了进一步跟朱镕基接触的机会。
在闾丘的记忆中,“他老是笑呵呵的,看到熟脸就会主动过来,你提问就行了。” 闾丘露薇有时候觉得很不好意思,因为“一天之内已经问了他好几次”,而朱镕基有时候看到他们没有出声,干脆走过来主动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吴小莉曾在访欧手记里写道,“他(朱镕基)知道这是你工作的一部分,非常尊重你的工作。他那么忙碌,但是都会注意到我们的存在,给我们以帮助,他会把我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话。”
和朱镕基渊源更深的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
1994年开创的《焦点访谈》栏目,在朱镕基担任总理的5年间,一度影响到国务院政策的制定。朱镕基曾在自己的《朱镕基讲话实录》里透露,每天都要看《焦点访谈》。
1996年,《焦点访谈》有一集节目叫《盗伐危及大动脉》,讲包头至兰州段铁路两侧为防风沙修建了防沙林带。但银川段防沙林被人盗伐,直接威胁到行车的安全。
这期节目给朱镕基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后来到央视视察的时候,曾专门提及这一节目,甚至为此将当时的铁道部长训斥一番。
时任《焦点访谈》栏目记者的孙杰回忆,1998年4月底,国务院召开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议,随后,时为央视台长的杨伟光要求《焦点访谈》组织相关报道。《焦点访谈》陆续推出了几集反映粮食系统问题的节目,令粮改成为当年的热点。“对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而言,《焦点访谈》功不可没。”
为此,朱镕基在1998年10月亲临央视,并破例为《焦点访谈》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恰在朱镕基的总理任期内,中国新闻业调查性报道得到蓬勃发展。媒体接受总理的思考方向,下去发现问题,冲得舒服,打得过瘾,回来曝光问题,总理发话解决问题追究责任。那时候有一句俗语,“白天不做亏心事,晚上不怕焦点名。”
那也是《焦点访谈》和央视新闻评论部最辉煌、最有业内地位的几年。朱镕基称焦点访谈为“尖兵”,这个栏目实是他的一支“亲兵”。
媒体业领导者
朱镕基是懂行的观众、优秀的采访对象,还是一个开明的媒体领导者。
1987到1991年间,朱镕基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周瑞金则是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的党委书记和副总编辑,主管报社工作。
“他造舆论、组织改革方案讨论等来统一大家认识。”周瑞金对《博客天下》说,“他很重视利用媒体的力量来做社会舆论的工作。” 周瑞金回忆起了当时上海市委特有的“新闻见面会”。“中央媒体驻上海的(包括新华社上海分社、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等),上海本地的媒体主要是三报、两台(解放、文汇、新民晚报再加电视台电台)。一个月见一次面,跟大家沟通意见,市委要抓什么,希望媒体配合。”
“当时交通非常拥堵,怎么来改善交通问题,怎么来改善上海的脏乱差,他都登在报纸上讨论,重视市民的意见。住房改革也是如此,当时上海搞住房公积金是全国最早的试点:大家拿一点,企业拿一点,自己拿一点,政府财政补贴一下,来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而这些方案都在报纸上登出来讨论。”
关键时刻,朱镕基会直接发表电视讲话。朱镕基面对全市市民发表《上海不能乱》的电视讲话,对稳定人心恢复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镕基也多次提到过媒体的“进谏者”角色。“朱镕基曾多次要求上海媒体成为政府的镜鉴、民众的喉舌,要求媒体及时反映群众的要求、呼声,并要对各级干部作风、观念上的问题开展批评。”周瑞
金说。
1990年,在朱镕基的指示下,《解放日报》开辟专栏专门刊登批评上海的意见。后来报纸转载了《南华早报》两篇批评上海干部因小失大的文章,称他们算盘打得很精,但却缺乏深谋远虑。文章得到了朱镕基的表扬。“他常说,‘决千金者不计锱铢’,没有这种气魄,如何引进外资,跟别人合作呢?”
朱镕基特别提到过避免宣传个人:“关于如何宣传上海,他赞成适度宣传。另外,在宣传上海的工作时,不要再宣传我了,突出个人是不好的。”
朱镕基很讲政治,对他主抓的上海“菜篮子”和基础设施建设,他几次提出这些项目“真正开始实施是泽民同志来上海工作以后”,他也把新客站、延安东路隧道归功于江泽民“亲自挂帅”,指出提倡廉政以及最早提出“四菜一汤”的也是泽民同志。
在媒体人看来,朱镕基和媒体的关系,从来不是“你们应该不做这,你们不该不做那”,而是一种“我现在正在全力和丑恶相搏,请跟上,帮我”的姿态。
朱镕基最喜欢的记者是战地记者。1999年春节前夕,他前往国务院参事室拜年时,见到了时为参事室副主任、二战中曾经跟访中国缅甸远征军的《大公报》著名战地记者吕德润。这是朱镕基少年时代的偶像,是朱镕基刻蜡纸手推油印辊子的青年时代喜欢的人,他当场向老先生请求合影。
2002年,朱镕基出访孟加拉,曾在阿富汗战争中一线采访的闾丘露薇作为随访记者。朱镕基就说:“你真了不起,我佩服你。”闾丘露薇回忆道:“他清晰地描绘出我当时穿的什么衣服,在哪里在做什么。”
之后的几天,朱镕基每次看到闾丘都要问当时战地报道的事。直到闾丘忍不住向这位好奇的总理提议:“不如我们不要讲这些,你来回答我的提问吧。”
“其实我就是不想回答问题。”说完朱镕基就用手掩起嘴巴哈哈大笑。
(人民出版社编辑鲁静给予本文提供了大力协助,特予致谢)
(完)
《博客天下》全新改版已经上市!改版后的杂志将保持原来的性格——风趣、睿智、有品位,与此同时,它也将成长为一本以原创深度报道立身的精品读物。新的《博客天下》倡导:“博闻雅识 非凡之客”。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